关闭

菜单

首页   »   剧情

《东极岛》的历史真相,为什么要“再说一遍”?

更新时间: 2025-08-09 09:17

剧情介绍

《东极岛》以二战期间东极岛渔民冒死救援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,凭借震撼的视觉场面和浓烈的爱国情绪,收获近百万观众的想看热度,有望在本月掀起观影热潮。

本期《今日影评》邀请到自媒体博主张焕毅,与大家一同前瞻备受期待的电影《东极岛》。

历史真相的再现

《东极岛》改编自二战期间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。1942年,一艘载有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船被击沉,危急时刻,东极岛渔民不顾生死,冒险救援,为战俘打开生路。

然而,事件发生后仅一周,日本《朝日新闻》便刊登文章,歪曲事实,将日军描绘成英勇救助的形象。80年来,类似的操作不断出现,妄图掩盖历史真相。

如今,《东极岛》以电影的形式重现这段历史,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正名,更是对中国渔民无私大义的致敬。

张焕毅提到,影片中一个令人震撼的镜头一名小男孩目睹日军暴行,被大人死死捂住嘴巴以免发出声音,象征着银幕外的观众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。见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,尤其对于东极岛这样被刻意掩盖的事件,我们不仅要说,而且要以各种类型、大声去说。

《东极岛》不仅将在8月8日国内上映,还将从8月14日起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马来西亚、英国等多地上映,规模远超去年的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。这不仅是给国内观众看的电影,更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渔民英勇事迹的重要一步。

相比好莱坞通过《辛德勒的名单》《敦刻尔克》等影片锚定历史认知,《东极岛》以中国渔民的视角,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救援壮举。

83年前,渔民们冒死出海救援素不相识的英军;83年后,这部电影带着他们的故事再次出海,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国人的大义与担当。

从英军到渔民的新视角

与聚焦英军战俘视角的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不同,《东极岛》将镜头对准中国渔民,展现他们如何在危难中做出英勇抉择。

影片通过丰富的人物群像,刻画了渔民们的善良与担当,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。

*朱一龙饰演的阿赑:名字取自龙生九子中的赑屃,寓意水的灵性与龙的传人,象征负重前行的责任与善良。他代表了一种深沉的、肩负保护义务的品格。

*吴磊饰演的阿荡:象征纯粹的、下意识的善良。兄弟二人从最初的冲突到最终的同心协力,展现了中国人民有人落难不能不救的精神传承。

*群像人物的丰富刻画:杨皓宇饰演的李保长是个会说日语的翻译官,却因惧怕日军而沦为失去母语的传声筒,尽管内心想保护村民,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妥协。

陈明昊饰演的陈老师则以精忠报国的信念教导孩子,他的造型甚至呼应怒发冲冠的岳飞,却因手中卡壳的枪而无力反抗。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,共同勾勒出东极岛渔民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。

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,《东极岛》不仅再现了历史事件,更深入挖掘了中国渔民的精神内核,让观众从全新的视角感受这段历史的温度与力量。

水下实拍带来沉浸体验

《东极岛》的一大亮点是其水下实拍技术,这也是国产电影在海洋视效和海难场景上的重大突破。相比《里斯本丸沉没》通过动画呈现沉船与救援场景,《东极岛》采用真实水下拍摄,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。

影片不仅实现了水下实拍,还在海洋视效和海难场景上达到了国产电影的新高度。导演团队通过复杂的镜头调度和长时间的单一镜头,呈现了以往国产电影中罕见的视觉奇观。

朱一龙和吴磊为影片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专业水下训练,闭气时间提升至4分钟以上。朱一龙的表演聚焦水下细节,特别是在受伤状态下的痛苦表情,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;吴磊则承担了水下的高难度动作戏,如快速穿梭和复杂逃生,展现了如同专业潜水员的实力。

这些技术上的突破,让观众得以通过银幕潜入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,感受渔民与战俘在海水中的生死交织。

热血沸腾的中国力量

《东极岛》不仅是一部历史电影,更是一部点燃观众热血的作品。张焕毅坦言,观看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时,他被纪录片的平静克制感动落泪,而《东极岛》却让他热血沸腾。

影片中,朱一龙饰演的阿赑浑身浴血,梳理头发后以凌厉眼神震慑日本兵的镜头,令人汗毛直立;结合开头小男孩被捂嘴的画面,共同构成了影片最令人难忘的镜头。

这种血性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,更是流淌在每一个平凡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力量。影片通过渔民们的故事,展现了埋头苦干、拼命硬干、为民请命、舍生取义的中国脊梁。

《东极岛》不仅是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电影,更是一部承载民族精神、面向全球观众的力作。就让我们走进影院,感受《东极岛》带来的震撼与感动,见证中国脊梁的力量!

更新于:3小时前
更多

相关剧情

微信分享

微信分享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

链接已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