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 2025-08-16 09:01
如果要用一句话定格李善德的人生底色,影片开片他的独白便是最精准的注脚。他说:我叫李善德,乃弘农郡人。自幼便立志到长安为民做官,后被州里贡选到国子监。二十四岁以明算科及第,入职司农寺上林署成为飘荡在长安的浮萍之一。
当木棉花瓣随马蹄扬起的风尘飘落,李善德牵着瘦马踏入长安城的身影,成了无数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画面。正是这位勤恳本分的长安浮萍,被卷入从岭南疾驰五千里运送鲜荔的生死困局。
《今日影评》暑期档光影行特别策划,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主持人金泽的步伐,一同循着李善德使命的起点,到岭南去看一看荔从何处来。
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文萍说道:来到这个荔枝林,就感觉就像回到了《长安的荔枝》的现场。她表示,这个取景地里面都是古树荔枝,广东是自古以来,就是有名的荔枝产地。
广东作为荔枝之乡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三月红,恰如其名般在三月便能唤醒人们的味蕾;杨贵妃钟爱的妃子笑更是流传至今,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让这个品种自带历史的浪漫滤镜。
除了这些在影片中亮相的品种,桂味、糯米糍等经典品种至今仍是市场上的宠儿。
整个影片也好,小说也好,就是给我们展示‘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’,而且它在史书上有多处记载,讲到在运荔枝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。周文萍的话点出了作品的核心价值。《长安的荔枝》最精妙之处,便是以小见大,透过一颗荔枝的运输历程,揭开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密码。
影片中,李善德曾质问:右相可知道,将一瓮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,在岭南要毁多少棵树吗?这句呐喊道出了贡品背后的民生疾苦。小小的荔枝,成了衡量王朝奢靡程度的标尺。
正如周老师所说:从一颗小小的荔枝、一个简单的人物,能看到一个王国的兴衰,其实这早已隐含在送荔枝的过程当中了。
在历史考据上,影片对岭南的呈现尤为用心。李善德设计的运输路线中,梅关道是关键一环。这条由唐朝名相张九龄主持开通的古道,将岭南与内地紧密连接起来。
张九龄作为广东人,官至宰相后仍心系家乡,力排众议开凿梅关道,不仅便利了物资运输,更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的文化交融。影片中,快马奔腾的梅关道上,不仅运送着荔枝,更承载着一个王朝的交通命脉与文化脉络。
就算失败,我也想知道自己会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。这句台词,道出了李善德最动人的特质。当这位司农寺的小吏意外接到运送鲜荔枝的任务时,他面对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,在没有冷链技术的唐代,要让一日而色变,二日而香变,三日而味变的荔枝保持新鲜,无异于天方夜谭。
技术上的难题已然艰巨,而当李善德好不容易探索出盐洗冷藏法分段接力运输等方案后,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复杂的困境唐代的官场生态系统。
影片中,外戚与宦官为了争夺运送荔枝的功劳明争暗斗,各级官员为了自保互相推诿,连运输所需的马匹、物资都要靠李善德四处求人才能勉强凑齐。正如周老师分析的:圣人想要荔枝,他不管过程;高官权贵彼此派系斗争,连送荔枝这样的小事都要争功。
但李善德没有退缩。他带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,以肉身丈量五千里驿道,用智慧破解运输难题,用真诚打动岭南的果农与驿道的驿卒。
这种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,依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的精神,正是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。他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人物,却用自己的坚持与担当,在历史的洪流中刻下了属于小人物的印记。
影片的结局耐人寻味:历经千辛万苦运到长安的荔枝,杨贵妃最终没能品尝;李善德被贬岭南,却意外躲过了席卷长安的安史之乱。在岭南,他远离了官场倾轧,回归简单生活,每日能尝新鲜荔枝,与妻子安稳度日。曾经让他痛苦的荔枝难题,最终成了拯救性命的契机。
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幕,莫过于李善德骑着马进入长安城时,木棉花飘落的瞬间。这个画面不仅象征着他完成任务的艰辛,更隐喻着他在奔波中始终坚守的初心。从最初为民做官的理想,到中途完成任务的执着,再到最后对妻子平安回家的承诺,李善德在运输荔枝的过程中或许失去了官位、财富,却守住了最珍贵的初心。
循着李善德的荔枝驿路,我们不仅丈量了岭南古荔林千年的风霜,更触摸到盛唐浮萍在历史激流中的命运刻痕。李善德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缩影,在时代的驿道上艰难跋涉,为了心中的目标拼尽全力。
如今,荔枝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,不再是皇室专属的贡品。但《长安的荔枝》依然能打动我们,因为它讲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,更是面对困境的挣扎、坚守初心的执着、在命运中寻找意义的努力。
更新于:5小时前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